位在萬華康定路以及漢口街口一帶的「艋舺助順將軍廟」,創建於清乾隆年間,本名晉德宮,因奉祀助順將軍而得名(助順將軍為明代尚書黃道周),本廟為惠安移民由原鄉分靈來台。清代地名「將軍廟街」依此廟得名,大約是今日武昌街、昆明街、漢口街、康定路所圍成的地帶。當時「將軍廟街」為大稻埕與艋舺間的重要道路,將軍廟周邊遂成族群角逐地盤之處。
大正10年(1921年)時改建,由泉州和台灣匠師各自對場競作,廟身以中軸線為界兩側雕工、裝飾同中存異,饒富建築巧思。由於主祀助順將軍乃明末忠臣,為泉州籍黃姓移民所景仰,也是早年淡水河碼頭搬運工的守護者,見證艋舺河港勞動史。
助順將軍原名黃道周,號石齋,明天啟2年(1622年)中進士,欽點翰林院編修內閣大學士,明亡後因不事二主,遭清兵逮捕後處決,泉州人感念其忠貞,以助順將軍名建廟奉祀,全台目前僅萬華和淡水碼頭旁,留有當年移民來台時所建的將軍廟,彌足珍貴。
艋舺將軍廟蓋在碼頭邊,主要是船頭行和搬運工在膜拜,見證當年開港時勞動史,有其歷史價值。難得的是,廟方在大正10年(1921年)改建時,採對場方式,廟身左右兩邊分別由泉州名匠師王益順徒弟,以及台籍匠師陳田負責設計建造,泉州匠師來頭大,以大木作勁力取勝,台籍匠師輸人不輸陣,以精工裝飾吸引目光,使得小小的三開間同中存異,兩相比對頗令人興味。陳田後來和李梅樹合作修建三峽祖師廟,因此將軍廟也有若干手法與祖師廟雷同,可以說是北台灣建築史很有研究價值的古廟。
將軍廟位於康定路和環河南路交口,是艋舺昔日臨港渡口位置,當時將軍廟附近為大沼澤,直到日治時期才填平造陸。將軍廟內仍保有清朝同治年間對聯,建築手法採用所謂「對場」設計,也就是正殿左右兩邊各有不同的大木匠設計監造,因此細部花紋、裝飾都同中有異,饒富趣味。這種高超的建築手法,反映早年台灣建廟時的特殊民情,是萬華地區目前較為罕見的建築類型。
留言列表